WFU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分級包裝是品牌的基本



「大小一致都很漂亮的農產品一定用很多農藥、賀爾蒙、基改;反之,醜醜的、大小不一的作物才是有機」。這樣子的品牌概念,個人覺得是個很容易魚目混珠的品牌概念,例如混米就可以符合這樣的「有機外觀」概念。

分級包裝只是品牌的基本而已。從影片一開始,是最簡單最古老的家庭手搖機械式果物選別機,雖然量小,還是努力篩出大小一樣的分級包裝。把等級分出來,價格會更好,量大量少都有符合成本的機種。

影片中的小番茄選別機有個問題,如果是蒂頭比較大的品種,大蒂頭小果實會漏溝。

 影片連結:各種農產品選別機 這是瀏覽50部影片挑選出10部濃縮成27分鐘的重點剪接分享。


水龍頭打開就有橘子汁了



隨著影片進入日本的橘子汁工廠,發現柑橘簡單清洗後就可以直接榨汁,甚至有工廠更精簡直接榨汁,奇怪,日本人不是最愛費工?怎麼連清洗都這麼省?其實不只柑橘類如此,早在十年前,日本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已經降至1%以下,他們推廣的是安全農業(務實);而台灣很可惜,推廣有機農業(理想)多年,到去年也還常常還有20~30%的農藥檢出率。怎麼辦?台灣有錢〔過剩的肥藥、農藥都是錢〕,有技術〔不用肥料、農藥都賣得嚇嚇叫〕是有能力解決的;其實也不用仙丹妙招,也不用唱高調,落實產銷履歷就有機會大大改善。

日本的柑橘可以榨汁還有另一個原因,日本、美國的橘子研發出沒有籽的品種,因此加工不用去籽,不管是榨汁、還是做成輕食都很省工。台灣可以研發無籽品種,或是想辦法把無籽品種帶回來。

還有橘子罐頭從產地到產品,一氣呵成,我吃過最好吃的橘子就是小時候我曾祖母把橘子內皮去掉的純果肉橘子,只是非常耗工,自己長大後也懶得這樣剝,只好安慰自己纖維素對腸胃道很好。小日本居然用不難的物理、化學、機械原理就大量生產製造販賣,厲害、佩服。

玉米莖葉就這樣被剝開、扯掉了



玉米罐頭也是,黃玉米進、白桿子出,就這麼瞬間,玉米莖葉不但被剝開還被扯掉。快到比佛山無影腳還目不暇給。玉米剝落好之後還能精挑細選,大批的玉米籽過去、影像辨識系統不僅能快速辨識非漂亮黃色的玉米、還能再用噴嘴精準打掉,太強了。辨識、噴掉、辨識、噴掉、快到就算把影片用最慢動作播放還看不到。

這裡的玉米品種是不是基改玉米作者沒交代,但人家玉米罐頭內的玉米粒長的大小顏色一樣是經過挑選出來的。聽說台灣的榖物稻米篩選機更神,影片內容是日本2008年的技術,機器看起已經老舊大概用了五年以上,且在youtube上用中文就搜尋的到,而台灣的穀物篩選機網路上我暫時找不到。

影像選別系統、糖度選別系統台灣也有,不過速度慢一些。

嬌嫩的草莓從採收到包裝也不會被機器弄傷



影片最後是草莓的採收加分級系統,面對嬌嫩的草莓就算用堅硬生冷的機器手臂也能夾得住,夾不斷也晃不掉,不但不需人工,還能同一方向一致擺盤。比雙手還細膩的精緻度,不管蒂頭在哪邊,都能精準夾起。另外軌道系統除了運用在電車上,在分級系統也讓人驚嘆連連,讓人讚嘆根本是藝術。

簡單比較



在台灣講到農業,一定會講到農業人口老化,其實紐西蘭、日本跟台灣都一樣,平均年齡都是60~62歲。看到問題之後,我覺得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所以日本用自動化來取代人力的不足與老化,至少比外勞政策好,保留農業機械工業。若台灣沒有更好的方案,我們可以暫時模仿學習。

講到台灣農業,一定會講到台灣農地碎裂,單位土地面積太小,無法大面積栽培,影片最後是一個溫室,面積初估小於一分地,也是可以用機器採收,按照那速度,不用半小時就採收完畢。台灣稻田有代耕隊,從北到南一路代耕,也有不錯的收益。如果台灣也有草莓代耕隊,不知道有沒有搞頭。

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問題也已經夠多了,不介意的話,就一起解決問題吧。